2022年4月2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正式成立。新起点孕育新希望,新学院谱写新篇章,物理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南航基础学科发展开启新的征程。数十年来,南航物理人坚守初心、孕育新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将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贯彻始终。为深入挖掘老一辈物理人在物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物理学子牢记使命担当、接续奋斗。近日,物理学科发展史寻访实践团队在物理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在学校已经工作近三十年的杨雁南教授进行了故事寻访。
【杨雁南,教授,硕士生导师,物理实验中心主任,江苏省教学名师。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主要从事物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激光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讲大学物理、力学、近代物理专题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等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参编《工科物理教程》、《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教材。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改课题。连续多年指导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多次荣获国赛一等奖,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其中有数十人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指导研究生数十人,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缘不知何起,一往而情深
1994年,杨雁南老师硕士毕业后来到南航任教物理方面的课程。说起杨老师从众多高校中选择南航的理由,她提到这个选择并非自己所选,而是听从了一位在南航就读多年的学生的建议,这位学生后来成为了杨老师的爱人。
或许,就是缘分吧。第一眼见到南航,杨老师就感到莫名的熟悉,并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那时理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仅仅只是承担公共课的教学任务,这也让同事们团结的更加紧密。回首与同事共同奋斗的岁月,杨老师心存感恩,感念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同事,如施大宁校长、吴健楠老师、吴平老师、刘晓廷老师、蓝信俤老师、陈国兰老师、宓国柱老师和陈琦老师等等。虽然当年大部分的同事早就各奔东西,但一直都与杨老师保持着联系,成为了几十年的挚友。

“对南航、对理学院、对现在的物理学院我不知道有多深的感情,我脑袋里面除了工作也没有别的东西,我感觉学院就是第二个家,每天基本上都在学院。这么多年的教学,教了很多学生,可能当时还记得名字但是后来就会忘记,但是很多学生心里头都还惦记着我。”杨老师的话语中也透露出她对南航的情深。
路漫漫,心之向,虽远莫阻
杨雁南老师刚入职南航的时候,南航物理还处于连本科专业都没有的艰难时期,但是现在经过全体南航人几十年的努力,物理学院已经正式成立。这个过程确实是艰难的,杨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这其中的一些记忆深刻的事件。
初次接触学院的教学,杨老师难免感到一丝慌乱,但幸好有许许多多的老教师带着她从助教做起,指导她如何备课、如何授课。渐渐地,杨老师也参与到物理学科的建设中。先是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主要负责一些公共课的排课、考试及其他事务,因为当时物理只在公共课授课。1996年,理学院成立,理学院下设物理系,但是当时还是没有物理专业,仍然是承担公共课。一直到2000年,才有第一届应用物理系的本科生。

杨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2000年申请本科专业的过程。首先是准备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使用的教材、历年的试卷以及成绩。由于当时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杨老师就和其他老师一起去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学院调研取经,学习如何规范地整合这些材料。除了教学评估,另外一项更艰难的任务则是建设物理实验室。在此之前,学校只有一个普通物理实验室,远不能满足开设物理专业的实验要求,因此杨老师又参与到了筹建近代物理实验室的任务中。为了新建实验室,杨老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过程也是记忆犹新,她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两件事。一个是关于核物理实验的,由于这个实验需要用到放射源,为了能够得到放射源使用的许可证,杨老师就和另一位王开圣老师一起去参加培训,了解放射源购买、存放以及缴纳保险费等一系列的流程。第二个则是关于演示物理实验的方案设计和设备采购。当时只有半年的时间,非常紧迫,于是杨老师就去各大高校调研取经,包括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看看这些高校都设置了哪些演示实验、他们的实验设备是如何采购的。在敲定实验大框架之后,杨老师又联系几位老先生设计了具有南航特色的演示物件,包括微型风洞、超声电机等。
杨老师除了在本科专业申请中忙前忙后,在物理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光学工程博士点的申报过程中,也同样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申报硕士点和博士点都对教师人数、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有规定,当时物理系的老师人数远达不到要求。因此为了达到教师人数的申请要求,实际上是动员了全校的力量,也就是把其他学院中研究方向与物理相关的老师都整合到物理学科。杨老师就负责将这部分老师的材料仔细分类,将和物理相近的材料整合起来。在整理完材料后,杨老师又和赵志敏老师带着材料去各地登门拜访专家,听取专家建议,认真修改材料。
为人师者,喜师而善学
杨雁南老师不仅在物理学科建设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面也没有落下。在教学方面,杨老师主讲大学物理、力学、近代物理专题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等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研究生课程,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在科研方面,为了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杨老师读了在职博士,投入到自己的科研水平提升上。杨老师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其中有数十人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杨老师在指导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认为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在他们的成长阶段提供更多的帮助,杨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教过的学生们也亲切地称呼杨老师为“杨妈妈”,有的孩子毕业好多年了还经常找杨老师谈心解惑。在采访过程中,杨老师还提到:“记得有一年母亲节,有个学生给我送了一个装满星星的许愿瓶,他说我一个他妈妈一个。”杨老师在说这件事的时候,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后记
今年是物理学院成立的元年,从物理系到物理学院,作为见证物理学科成长的老教师,杨老师感触颇深:“我自己有的时候在想,相当于跟飞机的起飞一样,我们那时候虽然是滑行的比较慢,但是它确实是起飞必经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得先动起来。你要想飞起来的话得先跑起来,越跑越快才能够起飞。”

由衷感谢杨雁南老师对南航物理学科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聽
图文 尤海明
排版
审核 梁欢钱绣洁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