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空中生命绿色通道!南京举行航空医疗救援演练

9月28日上午9:30,一架警用直升机在南京市八卦洲上空盘旋,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声引起不少人关注。原来,南京市卫健委、公安局、交通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正在进行航空医疗救护联合演练。一架直九型警用直升机缓缓降落在一处广场上,舱门打开以后,从舱内快速走出两名航空医疗急救人员。在地面等待的急救人员快速上前,协助机上医护人员将已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转移到直升机上,飞机朝南京鼓楼医院飞去……

演练仅用时32分钟,“患者”成功获救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演练衔接地面院前急救、航空医疗急救应急响应、航空医疗急救和院前院内急救等四个方面模块。模拟南京市进入防汛关键期,八卦洲街道防洪大堤有一名群众,连续坚守抗洪一线工作,突发不适晕厥,疑似心梗,情况危急。

南京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接报后,立即调派最近的八卦洲急救分站前往现场急救。120调度指挥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派出救护车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地将救护任务发给患者附近500米的急救志愿者,让志愿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对伤病员实施初级救护,接到任务的急救志愿者赶往救助现场实施急救。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检查发现“患者”没有意识、没有脉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AED除颤、心电监测、开通静脉通道和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准备转运。但由于汛期交通受阻,救护车无法将“患者”送往市区。

120调度指挥中心立即启动整个航空医疗救护流程,与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警务飞行大队、南京鼓楼医院和110指挥中心等单位取得联系。10分钟后,一架警用直升机赶到指定位置,同时,公安分队、地面急救人员也赶到指定位置,舱门开启,从舱内快速走出两名航空医疗急救人员。地面等待的急救人员快速上前,协助机上医护人员将已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转移到直升机上,直升机起飞后,航空医疗急救人员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鼓楼医院传输“患者”信息,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整个演练仅用时32分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南京现有11家基点医院,52名航空医疗救护人员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演练活动通过完善医疗应急救援渠道,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紧急医疗转运有序结合,保证院前急救和院前救治的连贯性,提高医疗救援整体能力。急救人员也通过演练,熟悉直升机救援模式及转运的流程,为今后以更专业的水平来完成航空医疗救护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大提升了急救人员在直升机转运重症伤病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航空医疗救护是立体化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灾害灾难以及急难危重医疗救护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辟了一条“急救新通道”。

据悉,南京市是国家2019年确定的首批21个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之一,此次承办和参演的南京市急救中心和南京鼓楼医院是首批试点医疗机构。南京市航空医疗救护体系由南京市急救中心、具备急救航空器的相关部门和具备停机坪条件及救援能力的基点医院共同组成,省市卫生健康委也组织了南京市航空医疗救护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培训,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搭建起一个“平急兼用、行业兼容、综合与专科兼顾”的平台体系,由南京市急救中心统一管理和调度。

目前体系内有南京鼓楼医院等11家基点医院,52名航空医疗救护人员,推动南京市航空医疗救护向规范化、体系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72个急救站点,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和管理。急救团队由医生、护士、驾驶员和急救员组成,南京市所有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均经过市急救中心的专业化培训,开发了“南京急救志愿者”APP,建立起了急救志愿者队伍。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是我国航空医疗救护领域首个跨部门合作的试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民航总局联合推动,是航空医疗救护全链条推动的积极尝试。

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高飞介绍,将充分利用此次演练活动的成功经验,发挥试点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由政府主导、具备急救航空器的相关部门覆盖、全天响应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建设一支机动灵活、训练有素的航空医疗救护队伍,形成统一的航空医疗救护运营服务规范,实现航空医疗救护整体协调发展,提升航空医疗救护服务保障能力。

通讯员 国立生 南特宣 见习记者 陈子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顾元森

相关文章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