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人情味?从细节看日本的人情冷暖

提到日本,不少人都能想到民众的彬彬有礼、待人接物种种贴心温暖的细节,但也有人认为日本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缺少人情味。日本的冷与热,都是客观存在,作为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外国人,笔者感触很多。

缺少人情味?从细节看日本的人情冷暖

日本人在电车上不会打手机,以免打扰别人

情侣约会需要预约

初到日本时,不少事情都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例如询问别人年龄、工资、家庭等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同事、同学之间大多通过发邮件联系,除非是极其要好的朋友才会加社交软件好友;参加活动时,聊得很火热,但很少有人愿意交换联系方式;不少年轻人上大学后极少与家人联系;绝大部分日本父母不会为子女照顾孩子,而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日本人不愿意与别人肢体接触,所以男生勾肩搭背、女性友人手牵手或挽着胳膊并不常见。

日本一个女生在某社交媒体上传的一段视频,让不少网友震惊。该女生表示,不少日本情侣一个月才约会一次,并且需要预约,平时连电话都很少打,更不存在中国情侣煲电话粥、每天互说早安晚安那样的情况。我曾咨询日本的女同学:“你会要求男朋友秒回消息吗?”她很诧异:“为什么要求这个?在日本如果对方秒回,女生会觉得对方很闲,没有自己的生活。男朋友一天后回复我消息,都感觉很正常啊。”所以再看到情侣间的花销要AA,我也见怪不怪了。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坂本治也在《日本人其实很讨厌互相帮助》中说:“把各国人进行对比会发现,日本人是缺乏互相帮助精神的,甚至可以说对需要帮助的人,日本人是极其冷淡的。”在发生地震、台风等大规模灾害时能看到日本人互帮互助,其他时候是排斥相互帮助的。英国一家社会团体2018在全球144个国家,就是否愿意做志愿者或参加捐款等国际互助活动做调查,结果,日本位列第128名。日本内阁2018年也进行过一次13岁至29岁的年轻人是否对参与志愿活动感兴趣的调查,结果日本年轻人是渴望参与度最低的。此外,坂本治也在2018年2月对18岁至79岁的日本人进行调查,发现对于“互帮互助”这一理念,日本人整体处于消极或尽量避免的状态。作者认为,比起“互帮互助”,日本人更倾向于“自助”或完成“自我责任”。

“不麻烦别人”文化

生活在日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麻烦”这个词出现频率之高令人咋舌。笔者刚开始接触日语时,日本外教就表示:“在日本,最忌讳的就是给别人添麻烦。”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受“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虽然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但这却是日本人共同的价值观。在日本网站搜索时,笔者甚至发现不少网友提问:“怎样死去不给别人添麻烦?”更让人震惊的是网友认真地回答:“千万不要卧轨或上吊,这样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建议到一个人迹罕至之处,服用大量的安眠药静静地死去。”什么样的情况被称为“麻烦”呢?如地铁上孩子突然的哭闹声、手机的铃声、突如其来无法克制的咳嗽声等,均被归入“麻烦”之列。即使是细微且无法避免的事情,当事人还是觉得“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所以向周围的人道歉。笔者曾多次在地铁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哭闹,家长立刻严肃制止。甚至有网友曾看到因为孩子哭闹不止,家长喂食安眠药让其入睡的情况。也许因此才有人认为日本人太有距离感、过于冷淡。

在日本,五花八门的规则很多。例如:要对上级和长辈说敬语,地铁或公交车上不能打电话或大声讲话,一旦礼仪不够正确必须立刻道歉等,这样固然烦琐,但日本人因为从小接受此类教育,守规则的意识融于血液,遵守起来倒也不难。不过,遵守这么多的规则,日本人难免给人以刻板认真、不愿变通、缺乏人情味的印象。

极致细节中的人情味

在日本能让人感受到体贴温暖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日本人的彬彬有礼、讲秩序守规矩有口皆碑,国民素质也得到广泛认可。不少外国游客都反映在日本问路或咨询事情时,大多能得到热情而友好的回答;乘坐电梯时,日本人礼貌地让别人先通过;当你遇到困难时,日本人会耐心细致地帮忙,听不懂外语也能做到面带微笑认真地服务,游客丢了手机或钱包,通常也能找回来。笔者有一次到伊豆的乡村去游玩,当时天色渐晚,找不到去酒店的路,焦急之际,一位当地的爷爷好心将我送到酒店,且不愿收钱。他说:“你们外国人愿意来日本游玩,我很感激。”

日本人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力求完美,事无巨细,常常让人体会到体贴入微。日本因老龄化程度全球第一,所以早已推行建立“无障碍社会”,从随处可见的盲道、盲文、音乐式信号灯,到残疾人可以无障碍乘坐地铁、公交车、逛商场,都能让人感受到体贴和周到。口香糖的瓶子里备好了专门包裹吃过的口香糖的纸张,全国各地的公共场所都设有专门的母婴室。

相关文章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