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编者按:印度塔尔沙漠,位于南亚西北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也是游客很少涉及到的一方纯朴之地。

市场上的“临时住房”。
纳高尔(Nagaur)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个县,地处印度塔尔沙漠中。纳高尔的面积不大,名气却不小。这里出名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年一度的“纳高尔博览会”。这个博览会,是印度第二大动物(牛、骆驼和马)博览会,在每年的1月或2月举行,每次约一周左右,主要内容就是动物交易。据估计,每年约有7万头牛、骆驼和马在这里成交。

简单地洗漱后,要开始交易了。
今年2月,我和几个影友赶上了今年的纳高尔博览会,并在骆驼交易市场里“扫荡”了一整天。

骆驼好不好,还得看牙齿。
探访骆驼市场
据领队说,我们到来时,骆驼交易还有两天就要收市了。心急的我们不顾领队的劝说,凌晨5时就起床,简单洗漱后立即驱车赶往目的地。
由于时间还早,现场还是漆黑一片——果然与领队预计的一样。
就着微弱的火光,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些骆驼。

给骆驼打扮、文身。
天蒙蒙亮时,我跟着领队爬上了一座荒废的二层楼房。
从屋顶上放眼望去,我犹如穿越到了中世纪:现场很大,却没有喧闹声。偌大的交易场所,其实就是一大片地势起伏不大的戈壁。这里基本看不到现代化的痕迹,成千只骆驼或站着或趴着,又或者在主人的牵引下慢慢走动。

忙碌的骆驼交易市场。

骆驼也有犯倔的时候。
推荐阅读:
南亚小国深度游走 叫人恍惚且怀念
带你走进神秘的印度“女儿国”
春来背包出发 手绘旅行跟着画笔游世界
#p#副标题#e#
此时,太阳初升,人们各自在忙碌着,有洗漱的、收拾卧具的、做饭的、运饲料的、给骆驼梳妆打扮的。近处的袅袅炊烟、远处的薄薄晨雾和天边一抹淡淡的橘红色,使整个现场若隐若现,就像中世纪的人物画一样,真实而恬静。

砍价。

成交。
纯朴的“生意人”天亮后,交易陆续开始了。

被卖掉的骆驼含泪与主人惜别。
印度的骆驼是单峰的,脖子和腿都很长,个头高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骆驼在塔尔沙漠里的作用一直是毋庸置疑的。听说,此前因为沙漠公路的修通和机械化运输工具的逐渐普及,骆驼的价格曾经大幅下跌,所以在过去的10年内,印度的骆驼数量下降了50%以上。但随着石油价格的飞升和骆驼奶、骆驼皮制品和骆驼骨饰物等附属产品的开发,这几年来,骆驼的价格又开始上涨了。目前,一只预期寿命为60~80年的强健雄骆驼售价达到4万印度卢比(约合5000元人民币),这使得骆驼交易再度活跃起来。

等待出售的“俊男靓女”。
整个交易会非常原生态,既没有彩旗标语,也不见政府管理人员,交易平和,秩序井然。现场的人跟上世纪50年代的印度电影《土地》里的人穿着差不多:男人们大都缠着头巾,蓄着胡须,身着白色的长衫和“仙女”宽脚裤(就像敦煌壁画里仙女穿的那种),披着毯子,脚穿土制的尖头皮鞋,风尘仆仆,满脸沧桑;女人们大都穿着五颜六色的纱丽,手臂上戴着好几个甚至十几个艳丽的塑料镯子,都有鼻饰和耳环,穿拖鞋或光着脚,虽不怎么干净,却也艳丽动人。

当地妇女收集驼粪做燃料。
在这里,男人主要负责伺候骆驼和谈生意,女人则主要负责做饭、看孩子、拾驼粪等。
从现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穿着打扮看得出来,买卖双方的生活都非常艰辛,然而他们却非常纯朴和友善。
我在市场里转了一整天,从未见过任何摩擦、争吵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看到有买主前来,卖主大都先口干舌燥、比手画脚地游说一番,然后费劲地掰开骆驼的嘴巴让买主看(据说通过查看骆驼的牙齿,可推算此骆驼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买主呢,通常只是慢悠悠地看看,走人,很少一次就成交。但卖主一点也不生气,只是继续等着前来查看、交易的人。
牧民爱做“照相状”去印度前,我恶补了一下英语,本想在这里“实战”一下,无奈这里的牧民根本不会说英语,我只好靠夸张的表情和各种滑稽的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
好在,市场上的这些牧民一点不反感外人拍照,反而“配合”得有点过头。比如,一旦发现镜头对着自己,牧民立刻做出“照相状”,让你不想“摆拍”都难。

夕阳西下,人们领着骆驼离开市场。
这些纯朴的人大都不会向游客索取照相的报酬,只需看看相机上回放的照片就很开心了。不过这也给我带来些小烦恼:因为他们都超爱照相,而且这个照完那个照,人人都兴奋不已。我当然不好拒绝这么纯朴的牧民,可是时间宝贵,可拍的题材还很多,我却成了他们的“御用摄影师”,出不去了……
推荐阅读:
南亚小国深度游走 叫人恍惚且怀念
带你走进神秘的印度“女儿国”
春来背包出发 手绘旅行跟着画笔游世界
(责任编辑: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