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视剧游东莞 每个故事都让人心动

副标题#e#

东莞各镇街已经或正在对多部东莞题材的电视剧进行了大手笔投入,像2000年拍摄的《袁崇焕传》,刚刚杀青的《莞香》,以及备受各界重视的《铁血干城--抗日名将蒋光鼐》,已成立筹备组的《东江魂》、《松山湖之恋》等。

看了《东京爱情故事》,游客就想去东京湾和彩虹桥。那么,看了东莞题材的电视剧,你是否也想来东莞逛逛?那么就跟着这些在东莞本土取景的大制作电视剧来东莞进行一趟电视剧之旅吧。

这期我们先隆重推出并着力介绍两位蜚声海内外的大人物,以他们的一生为故事主线的电视剧就是《袁崇焕传》和《铁血干城--抗日名将蒋光鼐》。

袁崇焕纪念园

地理坐标

袁崇焕纪念园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依傍东江,遥望榴花塔,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袁崇焕纪念园以纪念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主题设计、在袁崇焕故居袁屋墩的遗址上重建的古典园林,已建有牌楼、袁崇焕故居、袁崇焕塑像、衣冠冢、三界庙、袁崇焕传记浮雕等。门口一侧立有一石头,“崇焕故园”四字为名家金庸所题。

拍摄缘由

《袁崇焕传》之所以能在石碣拍摄,是因为电视剧的制片方之一--广州( 酒店 )“出航影视”的董事长陈伟田,曾在石碣镇水南乡插队当“知青”,对袁崇焕悲壮的英雄故事和爱国情怀十分熟悉和景仰。1999年年初,他与石碣镇人民政府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投资拍摄《袁崇焕传》。为了拍好《袁崇焕传》,摄制组专门在石碣镇搭建了明代的城楼、营寨和街道等不少场景,该剧的大场面80%是在石碣镇所拍。

前世寻踪

据袁崇焕纪念园筹建组组长钟灵觉介绍,当年袁崇焕冤死,村人为了逃避官府的捉拿,纷纷背井离乡,直到解放前,袁崇焕纪念园所在地都是荒地,后来有人在这里埋葬自己死去的亲人。上个世纪60年代,村民在这里种荔枝,也有小部分人种菜。改革开放后,水南村和石碣镇政府意识到这里是袁崇焕故居,要好好保护起来。钟灵觉说,一直到了1997年左右,才决定建袁崇焕纪念园。

实地踏访

在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崇焕东路上,一座宏伟大气、岭南建筑风格的牌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袁崇焕纪念园的正门。步入纪念园,首先来到袁崇焕故居,其大门匾额上题“司马第”三字,走进故居,是一座仿明代四合院,正厅门楣挂着清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御赐牌匾,上书:“忠于所事”。

大厅两侧建有袁氏女眷梳妆打扮的月楼和袁氏子弟读书的望楼。据了解,望楼原名日楼,与月楼相对,取“明”意,足见袁氏对明廷的忠心。分列两旁的依次是袁崇焕居住过的柱天居,袁母思念儿子的望天居,袁兄崇灿的起居处任天居,以及袁弟崇煜的问天居等。

庭院正中“听雨亭”挂崇焕手书“听雨”两字。据称“听雨”取自《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庭院前有口莲花井,桂花树下井水清澈见底。

故居后面便是点将台,点将台上是气宇轩昂的崇焕雕像,高达15米,是大师潘鹤的作品。钟灵觉回忆,当时雕塑大师潘鹤雕刻袁崇焕石像时,脑中一片空白,因为没人能说出袁崇焕长什么样子。钟灵觉就去唐洪村找袁崇焕表妹的后人,结果真的找到了一幅袁崇焕后人珍藏的画像。

袁崇焕雕像名为“擎天一柱”,出处是:明天启六年(1926),努尔哈赤兵直奔辽东,包围宁远,守将袁崇焕临危受命,避开金兵能骑善射的特点,巧妙用高城、巨炮大败努尔哈赤。民间传说,明熹宗高兴之余,赐封袁崇焕为“擎天一柱”。

点将台左侧,是袁崇焕的衣冠冢,衣冠冢里面是空的,袁崇焕的墓在北京。据纪念园工作人员介绍,水南村村民每年都派代表去北京拜祭,但因路途遥远,于是在这里设一个衣冠冢,方便大家拜祭。

推荐阅读:

东莞观音山 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阴冷的湿气一扫光 广东海岛欢乐游

中国大陆最南端 徐闻的实用旅行攻略

广东星湖之旅:人间仙境七星岩 原始森林鼎湖山

#p#副标题#e#

蒋光鼐故居

--历经多重劫难

地理坐标

蒋光鼐故居又名荔荫园,位于虎门镇南栅区八行坊新基村内,为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蒋光鼐故居是一个造型典雅的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遍植荔枝、龙眼、玉兰等树木。1989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缘由

虎门一官员说,虎门镇政府经常收到很多想寻求与其合作拍摄的影视剧,有的是写好了剧本的,在片尾挂上协作拍摄字样,让镇政府出资一百几十万元;有的则说如果投资几百万元,影片就可以在虎门取景。但虎门对此不感兴趣,“我要这个干吗呢?如果电视剧内容跟城市的关联较小,只是取景意义不大。”

但是电视剧《铁血干城--抗日名将蒋光鼐》却不同,该官员说,蒋光鼐本身是虎门人,且蒋光鼐对荔荫园有深厚的感情,蔡廷锴和其他19路军将领为了荔荫园的建成特意送来贺礼;淞沪会战后,蒋光鼐曾在此隐居,蔡廷锴等亲赴荔荫园请将军出山整顿福建。因此,荔荫园里有很多生动的故事,电视剧在虎门取景名副其实,拍出来对虎门和东莞定会有很高的宣传价值。

前世寻踪

“荔荫园”本来是蒋光鼐祖父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花巨资买下的一片荔枝林。后因蒋光鼐父亲蒋子敏远赴北京参加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而一直无人打理,几近荒废。

1930年10月,蒋光鼐的弟弟在对冯玉祥作战中阵亡,为了寄托对堂弟蒋光鲁的怀念,他首先在村后的三台山上动工修建了一个六根红色圆柱、蓝色琉璃瓦顶的六角纪念亭,并题写了“光鲁亭”三个大字。

蒋光鼐比较欣赏德国工程师的细密和精湛,他专门请来德国设计师帮他建房安家,一座有欧陆风格的二层小楼在1931年落成了。由于风格欧化,在当地成了最特别的风景,附近村民全都叫它“洋楼”,将军为它取名“红荔山房”。

“荔荫园”和村后的三台山连成一片,周围种满了大片的荔枝、芒果和橄榄,从“荔荫园”可以遥望三台山上的“光鲁亭”,坐在“光鲁亭”可以俯视整个 “荔荫园”。蒋光鼐在荔荫园刻下了很多印章,曾刻“荔荫园藏书画”,“红荔黄蕉是吾乡”来寄托他对故乡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上世纪50年代的“土改”,洋楼的居住权分给了多户农民,为了方便居住,他们对楼房内部结构做了一些改动。

改革开放后,大批港商涌入珠三角。为了盖房、盖工厂,“荔荫园”的果树几乎被砍光,荔枝树更是以一棵5000元的代价被砍伐。1986年,在统战部的干预下,“荔荫园”的房屋所有权终于归还给蒋光鼐将军的子女,而其子女却在1988年将“荔荫园”捐赠给国家。

实地踏访

蒋光鼐故居大门横匾上题“荔荫园”三字,门左右一副对联:“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据说是1930年蒋光鼐重整荔荫园时所题,字体刚劲飘逸,透出金戈铁马后历练出的自诩。在院门的左侧,“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门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莞市城市形象展示基地”、“东莞历史人文传承基地”、“蒋光鼐故居”等牌匾倒是十分醒目,右侧则是一幅不大的蒋光鼐画像。

步入院子,最醒目的是一棵有百年树龄的荔枝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绿树掩映下的“红荔山房”,钢筋水泥结构,门廊及建筑正面采用石米批荡,廊柱仿西方爱奥尼柱头装饰。

楼内一、二层为展厅,一层大厅中央放置蒋光鼐将军的半身铜像,其余是当代书画名家为纪念蒋光鼐将军诞辰120周年(2008年)所创作的艺术品。二层展示的是“淞沪会战”时期蒋光鼐的照片和文字。

游客若是到故居看到蒋光鼐将军的照片会发现,将军其实是一位瘦瘦的传统文人模样。

如今的蒋光鼐故居仅剩红荔山房及大门的主体结构。在电视剧的带动下,荔荫园或许将迎来扩建契机。

推荐阅读:

东莞观音山 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阴冷的湿气一扫光 广东海岛欢乐游

中国大陆最南端 徐闻的实用旅行攻略

广东星湖之旅:人间仙境七星岩 原始森林鼎湖山

#p#副标题#e#

大王岭村——抗日根据地旧址散布在村中

寻踪前世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之一,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大岭山大王岭村现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中山书院,以及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等9处文物旧址,即”东纵丰碑 “。

2003年5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拨款3000万元,成立东江纪念馆筹建领导小组,以抗日旧址最为集中的大王岭村为依托,又筹建了东江纵队纪念馆,分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主题展览两部分。

实地踏访

从外貌上来看,大岭山大王岭村只不过是一片普通的民居,但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地,是所有研究广东抗日战争地方史所无法绕过的。这里被称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抗日根据地旧址主要散布在该村中。

旧址之一的中山书院是一间中西风貌合璧的两层楼房。隔着生锈的铁门望进去,还可以看见长廊、拱形门窗、屋檐上的柱头以及西式山花,西洋风貌保存完好。

据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是一座天主教堂,建于清末。1941年7月,第三大队在此创办中山书院,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由于日、伪反复”扫荡“,训练班只办了一期。

50年代末,中山书院成了大岭小学,附近大王岭村、于瓮窑村等几个村庄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当时有6位老师,80多位学生,大堂和旁边两间小房子便是教室,二楼是教师办公室。一晃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一切归于平静,让人恍如隔世。

会议室旧址是一座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祠堂里依然供奉着刘氏先人的神主牌,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木神龛已不复存在。据称,当年神龛与墙之间的空隙藏着游击队员们的枪弹。

据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已经陆续搬出去住,2000年政府把这里征为集体地后,基本就没有人住了。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大王岭村用红砖重修了墙壁,后来在2004年修复时,才重新拆掉红砖,用青砖砌回了原样。

保存最完整的是大家团结报社旧址,这是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檀结构,屋面铺青瓦,墙体采用外砌青砖、内砌泥砖的”金包银“砌法,充分体现了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室内仍保存着传统的八仙桌、衣柜、石碓、鱼篓等。

史料记载,1941年1月,第三大队就在这里创办了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大家团结报》。

交通站旧址外墙由红砖、青砖和显黄色的泥土与沙混合土块砌成,交通站里面收拾得很干净,依墙而做的架子上摆满了酒瓶,账台上还有算盘、账本等东西,当年情景依稀浮现: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利用人流、货物的正常往来,设立交通站,负责部队的交通和情报工作。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当年住在山坡高处的一间民房,仅有77平方米的小平房便成了大队部,村民都称它为司令部。为了便于逃脱,左边的房间里有一个小阁楼,侧墙开有一扇窗,紧急情况可从窗户跳到屋后撤退。从后门跳到屋后,便可利用后面的一片树林作掩护逃跑,其间需经过一块空地,也就是当时的练兵场。

第三大队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后勤部门,其中的粮食加工场,便是当时第三大队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开设的。加工场是一间70平方米的泥砖小民房,没有任何装饰。

据介绍,这里原是建于清代的李氏宗祠,上个世纪40年代时,受到炮火的轰击,烧毁了一部分,60年代,房子被重新盖起。目前是大王岭村老人活动中心。

推荐阅读:

东莞观音山 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阴冷的湿气一扫光 广东海岛欢乐游

中国大陆最南端 徐闻的实用旅行攻略

广东星湖之旅:人间仙境七星岩 原始森林鼎湖山

(责任编辑:谢天)

相关文章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